"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经济与社会(第一二卷)

《韦伯作品集》精装新版!

《经济与社会》被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专著。书中包括京特·罗特长篇导读,多位韦伯研究专家详细注释。

玛丽安妮称《经济与社会》为韦伯毕生的主要工作,全书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是一部韦伯的“社会学大全”。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进行了世界历史层面的经验比较,再现各大文明演进路径,对我们理解现代世界的由来与可能发展方向有颇多启发。

------------------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理性化”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刷新有关城市的观念,《大国大城》姊妹篇,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深入经济规律把握向心趋势下的中国发展格局】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

《大国大城》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陆铭】

※从实践出发——深圳“网谷”、武汉“快反工厂”、贵州侗族村寨……

※用数据说话 ——上班族出行方向、网约车指数、大货车行程追踪……

★★★★★从经济规律看城市,刷新中国城市发展观,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

----------------------------------------------

《向心城市》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陆铭教授面向普通读者的学术普及读物,也是陆铭老师前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继《大国大城》向公众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规律之后,作者综合近几年的最新学术研究和调研成果,结合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随着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越来越高;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这本书也同样引入“空间均衡”的概念,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在本书中,作者强调,基于城市治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人口密度高,不一定是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是解决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路。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作者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真正实现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三位一体,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

人类在空间里移动—集聚、再移动—再集聚,差不多与生俱来,至今尚未停息。如此宏大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题目,挡也挡不住出现百家争鸣。其中,陆铭的见解一向清晰而鲜明。本书是他最新力作,让我们和同意或不同意其观点的读者朋友,一起来品评其生动的叙述、推敲其关键论证和支撑性证明。

——周其仁,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北大国发院朗润讲座教授

陆铭教授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大量的数据说话;二是刨根问底,寻找底层逻辑。他长年关注城市化问题,观点独树一帜。这本《向心城市》,是陆铭教授的最新力作,读懂这本书,就能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未来方向,也能解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身在何处”的困惑和烦恼。中国崛起,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的最大机会就是:到最有活力的城市,尽情地释放自己积蓄已久的活力。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变量》作者

城市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城市化进程中某些似是而非观念的影响之大之久更是令人困惑。本书的特色是,在长期观察、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证数据支持下,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理念和政策,提出了看似“反常识”、实则契合发展逻辑的观点,值得身处城市化进程的各界人士一读,尤其是各级经济活动决策者、城市管理者深读深思。书中课堂授课式的叙事方式,也会使读者在轻松活泼氛围中达成认识境界的提升。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尽管乡村浪漫主义蔓延,中国乡城转型的革命势不可挡。陆铭教授继《大国大城》后,坚持专业主义和公共政策的情怀,解释了城市何以“向心",如何解决"离心“,并将触角伸向乡村的未来。是一本呈现当下与勾勒未来的震撼作品。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市场的逻辑

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16篇重量级文章,分为解读市场经济、思考改革过程、理解金融危机、把脉未来发展四个篇章,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坚定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

摘录

★现在好多人都在“卖拐”。这个拐是什么?就是政府对市场的任意干预,就是大量反市场经济的言论。大量所谓市场经济的矛盾,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

★ 金融危机是政府政策的失误所致,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是让市场自发调节。

★ 人为限制房价、物价,最后只能让少数有特权的人得到好处。

★ 修建经济适用房不能解决普通人的住房问题。

★ 帮助低收入者的最好办法是直接给他们货币补贴。

★ 国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中国经济已踏上了非国有化的不归路。

★ 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

★ 寡头竞争对社会有利。

★ 推动经济增长的是生产,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创造供给。如果刺激需求就可以发展经济,我们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 我们国家,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不是国民手里。我想,可以利用这次危机推动国家财富向国民财富转移。首先,要考虑实行减税;其次,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

……

向心城市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大变局!

《大国大城》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陆铭】

※从实践出发——深圳“网谷”、武汉“快反工厂”、贵州侗族村寨……

※用数据说话 ——上班族出行方向、网约车指数、大货车行程追踪……

★★★★★从经济规律看城市,刷新中国城市发展观,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

----------------------------------------------

《向心城市》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陆铭教授面向普通读者的学术普及读物,也是陆铭老师前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继《大国大城》向公众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规律之后,作者综合近几年的最新学术研究和调研成果,结合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随着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越来越高;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这本书也同样引入“空间均衡”的概念,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在本书中,作者强调,基于城市治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人口密度高,不一定是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是解决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路。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作者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真正实现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三位一体,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

人类在空间里移动—集聚、再移动—再集聚,差不多与生俱来,至今尚未停息。如此宏大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题目,挡也挡不住出现百家争鸣。其中,陆铭的见解一向清晰而鲜明。本书是他最新力作,让我们和同意或不同意其观点的读者朋友,一起来品评其生动的叙述、推敲其关键论证和支撑性证明。

——周其仁,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北大国发院朗润讲座教授

陆铭教授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大量的数据说话;二是刨根问底,寻找底层逻辑。他长年关注城市化问题,观点独树一帜。这本《向心城市》,是陆铭教授的最新力作,读懂这本书,就能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未来方向,也能解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身在何处”的困惑和烦恼。中国崛起,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的最大机会就是:到最有活力的城市,尽情地释放自己积蓄已久的活力。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变量》作者

城市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城市化进程中某些似是而非观念的影响之大之久更是令人困惑。本书的特色是,在长期观察、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证数据支持下,对城市化、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领域的诸多理念和政策,提出了看似“反常识”、实则契合发展逻辑的观点,值得身处城市化进程的各界人士一读,尤其是各级经济活动决策者、城市管理者深读深思。书中课堂授课式的叙事方式,也会使读者在轻松活泼氛围中达成认识境界的提升。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尽管乡村浪漫主义蔓延,中国乡城转型的革命势不可挡。陆铭教授继《大国大城》后,坚持专业主义和公共政策的情怀,解释了城市何以“向心",如何解决"离心“,并将触角伸向乡村的未来。是一本呈现当下与勾勒未来的震撼作品。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

☆从进城打工到下乡务农,选择成为“职业农民”能维持体面收入吗?

☆为什么先离开农村的一般是男性,回乡后更怀念工厂生活的却是女性?

☆大城市是否需要配套农业,养猪事大又为何屡遭驱逐?

☆农村“土地黄牛”何去何从,农业规模经营又该由谁主导?

☆分税制改革加强中央财权,却为何更有力地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往都市打拼,农村将如何化解“继承人危机”?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曹东勃新著,多年实地调研与学术研究结晶,探寻当代中国城乡格局与三农问题的变迁与现状。

从“现状”“历史”“土地”“治理”与“出路”着眼,解开城乡协调发展的密码。见证城市化飞驰的同时,认识一个充满活力的农村,在真正的田野中触摸当代中国的静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黄河边的中国》作者、社会学家 曹锦清,推荐阅读

----------------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最后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