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世人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是教条主义,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准绳简单推演复杂的经济现实;二是经验主义,以复杂的经济现实来否定理论模型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为此也备受诟病。丹尼·罗德里克从经济学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之所有要抽象和简单化,是为了探讨现象背后*本质的因素。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模型,从不同侧面解释经济现实,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更加全面的图景。
当然,经济学家也会时不时地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尤其是在公共政策领域。他们误以为存在某种“普适模型”。实际上,他们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对模型加以斟酌鉴别,选择*适合的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政治偏好不应压倒对现实的体察和推理。
本书既为经济学辩护,也正视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有其优势,但经济学的灵活性和条件适用性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扬长避短,才能*好地发挥经济学的独特价值。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过去百年中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为什么在我们认真反思了大萧条之后仍然没有预测到,更没有准备好应对2008年这场严重的危机呢?
当今国际学术界最活跃、最富影响力的著名经济学家之一巴里•埃森格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失败的根源恰恰在于对大萧条的乐观解释。身为金融史权威学者,埃森格林强调,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对于大萧条再现的恐惧影响了欧美的政策应对,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后果。
为更好地理解这两场危机和金融体系,埃森格林在不同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与大陆(北美和欧洲)之间切换,将两次金融危机高超地交织在一起,更将每个年代的风云人物和重大事件一一对应,从而深入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宏观政策的失误表现、失误起因及其危害程度。
他精炼总结道,任由银行破产、不肯扩大开支等大萧条的这些错误举措,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被一一纠正。但这种不加区分的应对很快给高负债国家带来侵扰。在民众的压力下,决策者们很快屈服,在不成熟的时机转向了常规政策。其结果就是美国枯燥缓慢的复苏以及欧洲无休止的衰退。埃森格林最后指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两次危机,下一场金融危机定会不期而至。
编辑推荐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何帆、向松祚、保罗•克鲁格曼、艾伦•布林德、阿代尔•特纳 联袂推荐。2016年全球金融领域权威重磅之作。从1933年到2008年,从决策者到市场表现,探究金融危机根源。对比100年内两次金融危机,预言80年后又一场全球劫难
深入探讨100年内两次重大金融危机,深挖金融体系问题根源
整理金融体系发展症结,预言未来全球经济走向
将两个时代、两块大陆的决策者、企业家一一镜像对比,鲜明立体
呈现风云事件细节,宛如美剧,丰富有趣
名人推荐
成功是失败之母。我们从金融危机的历史中,只学到了一般经验。未来的金融危机就隐藏在今天的应对政策之中。《镜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镜厅》一书试图通过对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金融经济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金融经济危机,找到人类可以借鉴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教训……或许能够协助我们避开人类金融旅程下一次必然会面临的旋涡或黑洞。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
一部绝妙的作品。
——保罗•克鲁格曼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几乎没有人能像埃森格林一样,细致对比两次危机异同,而且既有对全景的把握,又有引人入胜的细节。阅读《镜厅》是一种享受,它也应该出现在你的书架上。
——艾伦•布林德 美联储前副主席
《镜厅》展示了深刻的历史分析对当前政策选择的积极意义……发人深省。
——阿代尔•特纳 前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
媒体推荐
《镜厅》注定会改变我们思考大萧条和大衰退的方式。在未来的许多年,它都会是评论家和学者辩论的议题。
——《金融时报》
有调查式的深度,是对有关危机文献的增益,值得信赖又与众不同。
——《华尔街日报》
凭借对银行家和决策者们引人入胜的刻画以及平易近人的理论解释,埃森格林再现了百年内两次最重要的金融危机。
——《经济学人》
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在当下高度联通的小世界中,通过口述、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的流行叙事,无论是关于经济信心或恐慌、房地产繁荣与萧条,还是关于网红、比特币、健康养生,也无论流行的是真相还是谣言,都在影响人们的决策,乃至改变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走向。
然而,固守理性行为人和完全信息假说的经济学家此前却视而不见,远远落后于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高度敏感的媒体和商界。
《叙事经济学》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在该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借鉴了流行病学模型,为读者提供了思考流行叙事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新视角。
通过诸多重大事件的回顾,辅以数据分析,希勒展示了流行叙事对历史进程及其中的个体人生的深刻影响,表明对这些流行叙事的经济学思考,可以提高对金融危机、衰退、萧条和其他经济事件的预测能力,帮助我们未雨绸缪,将各种负面冲击的危害降到更低。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研究理想化的市场,例如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价格本身可以引导资源的有效率配置,无须规制或干预。然而,本书认为,尽管价格能促使市场中的单个主体考虑其所用资源的机会成本,因而在引导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使得仅靠价格无法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需要有一个设计好的拍卖过程,也即所谓的市场设计,将价格整合进来,以便在满足复杂约束条件的情形下,实现资源的有效率配置。
在本书中,作者引入了一种被称为“背包问题”(Knapsack Problem)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两种基本类型的拍卖——价格递增拍卖和价格递减拍卖,以及他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设计的“激励性拍卖”,并探讨了他在设计激励性拍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的理论思考。
本书将拍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经济学家解决日益复杂的资源配置问题提供了重要新的新视角和新工具。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长期以来,世人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一是教条主义,以抽象的理论模型为准绳简单推演复杂的经济现实;二是经验主义,以复杂的经济现实来否定理论模型的重要性。经济学家为此也备受诟病。丹尼·罗德里克从经济学模型建构的角度还原什么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之所有要抽象和简单化,是为了探讨现象背后*本质的因素。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模型,从不同侧面解释经济现实,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更加全面的图景。
当然,经济学家也会时不时地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尤其是在公共政策领域。他们误以为存在某种“普适模型”。实际上,他们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对模型加以斟酌鉴别,选择*适合的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和政治偏好不应压倒对现实的体察和推理。
本书既为经济学辩护,也正视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有其优势,但经济学的灵活性和条件适用性也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扬长避短,才能*好地发挥经济学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