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儿童"标签的书籍

花婆婆

※ 美国国家图书奖

※ 入选《美国人》杂志“新英格兰100本经典童书”

※ 被美国《出版者周刊》评为“所有时代最畅销童书”

※ 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绘本研究部编《图画书·为了孩子的500册》

图画书也可以描绘一个人波澜万丈的一生吗?

芭芭拉·库尼告诉我们:可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已经步入了迟暮之年的芭芭拉·库尼第二次赢得了凯迪克奖金奖之后,她突然决定改变自己。她不再为别人的文字配画了,开始创作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图画书自传三部曲。第一本是《花婆婆》,第二本是讲述一个小男孩长大之后还总是回到他成长的缅因州小岛的故事的《小岛男孩》(Island Boy,1988),第三本是讲述一个小女孩追寻她的艺术之梦的故事的《海蒂和激浪》(Hattie and the Wild Waves,1990)。这些作品中都有她的影子,或是她一生的追求。她毫不掩饰地说:“在我所有的作品中,《花婆婆》、《小岛男孩》和《海蒂和激浪》最贴近我的心灵,堪称我的自传。“她还说,“自从创作《花婆婆》后的那十年,我已经创作出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了。”

《花婆婆》直译应该是《鲁菲丝小姐》,一个倒叙的故事——

当鲁菲丝小姐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婆婆时,她告诉年轻的叙述者,许多年以前,当她还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小女孩的时候,她曾经答应过爷爷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第二件事是住在海边,第三件事是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前两件事不难,难的是第三件事。直到有一年的春天,她喜出望外地发现山坡上开满了一大片蓝色、紫色和粉红色的鲁冰花时,她知道什么是她要做的第三件事了。整个夏天,她的口袋里都装满了花种子,她把它们撒在了乡间的小路边、教堂后面,撒在了空地和高墙下面。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那些种子同时都开花了……

花婆婆的一生并不是命运多舛的一生,但安详而美丽,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丽。只要我们一闭上眼睛,一个女人就会浮现出来,那是一个身披草绿色风衣、伫立在海边山丘上的如同仙女下凡般的女人,手一挥,一把把花种随风而去,转瞬间大地上就会开满了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花海,那是一朵朵串珠般的鲁冰花。一个人,还有什么能比得上生命被满山遍野的鲁冰花簇拥着而更美丽的事情呢?

这个故事与其说打动孩子,不如说更能让女人热泪盈眶。

我感动,是因为花婆婆那身影。不知为什么,芭芭拉·库尼画笔下的那个花婆婆总是一张侧脸,总是一个人高高地昂起头,任风吹乱头发,一路走得飞快。我猜画家是故意不想让我们看清花婆婆脸上的表情,她把画面推得那么远,是想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女人永不磨灭的身影,那是一种姿势,一个女人面对命运与人生的姿势。

我也记住了那句至理名言:“你一定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You must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是啊,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我们的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丽!

不知道这本《花婆婆》画家画了有多长时间,只知道芭芭拉·库尼晚年的绘画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加返朴归真了。她不再拘泥于透视法或明暗法了,画面朴实而淳朴,看得出画家是在追求一种“民间艺术”(folk art)的感觉——在爱德华·露西-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著的《艺术词典》(Dictionary of Art Terms,1984)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被认为是植根于单纯的人们的集体意识的淳朴艺术。我喜欢这本书那宁静而起伏的色彩,该亮的时候亮,该暗的时候暗,仿佛是一位老人在述说自己那辉煌的一生。是啊,这个时候的芭芭拉·库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巅峰。

还有一点,这本书的细节也画得十分讲究。连背景上的窗户、女孩子戴的帽子和头上扎着的蝴蝶结,都经过了考证,是严格按照上个世纪初时的样子画出来的。这是芭芭拉·库尼的一贯作风,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她画那本凯迪克奖的得奖之作《金嗓子和狐狸》时,她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会有多少孩子注意和关心画中的细节呢?也许一个也没有,那我这样是为了谁呢?或许只是让我自己开心吧,我不知道,但我还是尽量地让我的画中充满了许多东西,也许哪天会有人了解我画中的某些东西,而且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会了解得更多。”

鲁冰花,是一种妩媚动人的花,据说缅因州海边芭芭拉·库尼住过的地方,春天开满了鲁冰花。有一天,真想去亲眼看一看她亲手种下的那些鲁冰花。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偌遥 ·2007年07月 )

《 花婆婆 》这本图画书,图美 、文美 、故事更美。每每捧读,我都爱不释手,且感动不已。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芭芭拉·库尼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题材,自己写故事、自己画插图创作出的一本自传式图画书。她曾经说过《花婆婆》也许是最贴近她心的作品,也是她最喜欢的代表作之一。因此,从书的封面到内页的文图设计可谓匠心独运,美不胜收。

书的开本为16开的横宽版本,封面、书脊与封底是一幅满版图,绵延起伏的山丘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野草,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海边的一座灰色的小屋,屋外有一个观海的阳台和几棵挺拔的松树;蓝色的海面上鳞波荡漾,似有鱼儿在雀跃,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多彩的天空与大海相连,辽阔深邃,无边无际。是朝霞满天的早晨,抑或是落日镕金的傍晚?本书的女主人公此时就站在山顶上。她身穿海蓝色的裙子,外披草绿色的斗篷,褐红色的头发迎风飞扬;她小小的个子,昂首阔步,坚定前行。整个画面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且比例很小,然而,由于她所在的位置是海边的山顶,那一部分的大海完全被挡住了,目力所及处只有山和低垂的天空,所以,她仿佛顶天立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重要。而且“花婆婆”这个名字理应和“花”有关,可是,整个画面却没有一朵花。为什么?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色彩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使人、景、物在画面上产生关联,自然而然地诱使读者生发出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以及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 。

书的正文采用文图相对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强烈的个人风格。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单页满版(出血)图画和拓展的细腻生动的跨页图,都不是简单地附会于文字之上,而是作者思想、理念、情感、品质的升华和延伸,文字与图画、作品与作者完全融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并通过花婆婆的小外孙女之口,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花婆婆”的美丽故事:一个名叫艾莉丝的小女孩,她小的时候和爷爷一起住在海边的一座城市里 。爷爷擅长雕刻和绘画,开了一家雕刻店,专门雕刻人像 。爷爷白天忙于雕刻和绘画,到了晚上,他就会让小艾莉丝坐在大腿上听他讲故事 。每次爷爷讲完故事,艾莉丝都会说:“爷爷,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去旅行 。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 。”爷爷笑着说很好,但是,又郑重其事地告诉她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那就是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艾莉丝“又快又大声”地答应了爷爷。

不知不觉,艾莉丝长大了,并决定去做答应爷爷的三件事 。她到处去旅行,爬过高山,走过沙漠,穿过丛林……结交了一些难忘的好朋友。最后,她在骑骆驼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背部,为此,她做了第二件事:到海边找个房子住了下来,并在房子的前面开辟了一座花园,撒下了花的种子。这时的她想起了答应爷爷的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但是,做什么事呢?她不停地思考着……冬去春来,当她到山上散步时,惊喜地发现那里开满了蓝色、紫色和粉红色的鲁冰花。她忽然想到了一个很棒的点子——种花。于是,她写信订购了一大包鲁冰花的种子,然后,整个夏天,她的口袋里装满种子,一面散步,一面撒种子。只要她经过的地方,都有她撒下的种子。大家觉得她很怪异,不理解地喊她“又老又疯的怪婆婆”,而她毫不在意,仍然我行我素。第二年的春天,那些种子几乎同时开花了,原野上 、小路边 、石墙下……到处开满了美丽的鲁冰花。就这样,她每年继续不停地撒种子,鲁冰花也越开越多,大家开始尊敬地喊她“花婆婆”。

花婆婆老了,像当年的爷爷一样。她常说一些很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并且嘱托她的小外孙女:“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小外孙女也像她当年答应爷爷一样“又快又大声”地答应了她。她的心愿 、她的美丽事业有了延续和传承。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书中的爷爷说的一句话:“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还有小女孩艾莉丝答应爷爷这件事后而作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种花。在她能力所及的地方,撒满了鲁冰花的种子,也开满了鲁冰花。她相信,这些花的种子每年都会随着风和小鸟儿越撒越远,直至撒遍世界各地 ,世界会变得更美丽。她也因此赢得了“花婆婆”的尊称。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花婆婆一样存有一份“美丽的爱心”,努力“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花婆婆选择种花,而我们可以选择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无论事情大小,无论你做什么,如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让一个座位,爱护花草树木,孝敬父母,善待朋友,拾金不昧,资助失学儿童,等等,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充满了爱、充满了温暖和感恩,“美丽将无处不在”!

有一个小女孩,跟爷爷住在海边。爷爷常常讲一些远方发生的故事给她听。小女孩对爷爷说: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我老的时候,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说:很好,但是你要记得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小女孩长大后,真的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有一年,她骑骆驼时,不小心摔伤了,她就到海边住下来,每天看着日升日落,她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够美了,还能做什么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呢?有一天,她撒在花园里的鲁冰花开了,这种紫色、蓝色、粉红色的穗状花朵,非常漂亮,她想,等身体比较好的时候,她要再多种一些。一天早上,她走到山坡上,发现那里也开满一大片的鲁冰花,她心里想:一定是蜜蜂、蝴蝶从我的花园里把种子带到这里。这时候,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她买了很多鲁冰花的种子,每天出门就到处去撒种子,邻居的小孩子常常跟在她后面,叫她“怪婆婆”。 第二年春天,整个小镇的教堂边、教室边、小路、海边,都开满了美丽的鲁冰花,大家才知道,原来她是在撒花种子。从此以后,,大家就改口叫她“花婆婆”。后来,有很多小朋友常去听她讲故事,她讲的是很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小女孩对她说: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我老的时候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她说:嗯!很好,但是你要记得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这是一本非常流行和著名的国际童书绘本。作者以一颗阳光的心灵,用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描绘并传递了对于“美好”、“美丽”的热爱和追寻。故事从主人公还是一个小女孩开始,讲述了其一生,追寻和传播美丽的爱的故事。

《花婆婆》也许正是以其和谐宏大的美丽梦想的题材,获得盛誉的。

躲猫猫大王

一群的诗 一个童年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教授) )

读完了这个男孩子的故事。

其实我们应当明白,这个故事真正写的是一个女孩子。

就是那个教小勇躲猫猫的小姑娘。

她的小辫子往上翘着。

她使小勇成为躲猫猫大王。

躲猫猫的时候,她总是在帮助小勇躲,她要让小勇躲得不被抓到,她不在乎自己躲猫猫了,她的躲猫猫就是帮助和掩护小勇躲猫猫。

她被抓到时,都是笑的。

她笑容里的心情很简单、很丰富、很天真、很完美;是很少的一点点,是很多的溢满了。她的笑容里有一句话:小勇不会被抓到了!

不要不读她的笑容!

这个故事还写了那一群的孩子。

他们愿意和小勇一起躲猫猫。

他们是那么由衷和鼓励地说:“小勇,你出来吧!算你赢了!”

躲猫猫大王的花环也是他们一起编的。

没有这样的一群,那么,即使女孩子让小勇躲藏得再出人意料,又有谁会寻找呢?

真正的童年都是需要一群的——一群的善良、一群的沸腾,记忆里才会有一个太阳,有很大的温暖。

我们一定能够读出来,这个叫小勇的孩子,是一个不具备通常智力的孩子。作者善良地不这样写出。作者含蓄着表达了尊重。作者这样的含蓄和尊重是一种叙事的教养。作者有这样的教养,她的人物,她的故事里的童年一群也就有教养。爱护一个故事里的人,是因为爱护故事外的人。有教养地叙述一个故事,是让教养能够展现在故事之外的四处。

小勇是不愿意离开他的一群的。他这回是真的躲得让大家找不到了。这最后一次的“躲猫猫”没有人教他,没有技巧,很深很深的情感把他藏起来。

很深很深的情感和友谊是比油菜花更烂漫的。

小勇,你为什么这样地哭啊?

是因为爷爷离开了?

是因为爷爷离开了,所以你也要离开这儿了?

小勇跟着爸爸走了。

小勇身后送别的声音竟然是这样的:“小勇,你是躲猫猫大王!”

谁会用这样的喊声来送行呢?

文学和童话会用这样的喊声来送行。

这不是一句诗。

可是这是一句多么真实和纯粹的诗。

我们感激作者能够写出来。我们也感激读着的时候,自己的眼睛有些湿润。

故事的最后是一座不宽的桥,那是通到小勇后来的路上的。

后来路上的小勇应该记得住自己是一个躲猫猫大王的。

后来的小勇还能遇上一个这样的女孩吗?还能遇上这样的一群吗?

能够遇上。

因为我们相信童话。

走回童年 (潘坚(画家) )

刚拿到文稿,我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那一阵子,我的思绪都回到了儿时。

每年一到假期,我和妹妹就会去太太家。我们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穿过一条细细的田埂,走过窄窄的水泥桥,衣角被一片片油菜花染上黄灿灿的花斑。我们遇到麦穗,就揪一株搓搓,吹去麦芒,嚼几粒麦子;看到胡萝卜,也顺手拨一根,用河水洗洗就啃;碰到刚结了籽的油菜花,也要扯来尝尝。我们在房前屋后、草垛堆里、桥洞下躲猫猫,做游戏,一直玩到天黑。这时,劳动了一天的大人们都在灶间忙碌,一人煮饭炒菜,一人添柴烧火——呼啦呼啦地拉着风箱,火舌在灶膛口闪进闪出,忙里还要抽身到门口大声招呼孩子们回来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家里会在门口搭个小桌,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一只只小山芋被闷得红红亮亮,冒着热气,咬一口,香甜的味道立刻滑进了肚子里。一天的快乐和忙碌也被幸福地消化了。那份乐趣和滋味多得让我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满满的。

我好想在这本书中,借助小勇和他的朋友们玩躲猫猫的游戏,放进我的童年生活,画出那种充满浓浓友爱的感觉,与小读者们分享。

纪念一段永恒的阳光 (张晓玲(本书作者) )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小勇会去哪里,他现在生活得好不好。他长大成人之后,会是什么模样。

我很怕有人用优越而怜悯的眼光看他。我很怕有人说:“来,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来帮帮像小勇那样的孩子吧!”一旦我们说出这样的语言,我们就已经预设自己是高于对方的,我们要伸出双手,拉他一把。因为他在下面。

如今当我回头的时候,我看到苦难、贫穷和无奈,看到生离死别,看到我们小小的混沌世界是如何被大人和成长本身所摧毁,一去无踪——即便是小勇的回头一笑也化解不了这样沉重的摧毁。

但当时的感受却并不如此。在那个年月之中,我们简单地享受躲猫猫的乐趣,享受吹拂过油菜花的春风,我们简单地欢喜、悲伤,并且,简单地承受离别。我们总是在哈哈大笑或者号啕大哭,不知道那些复杂的烦恼。我看到永恒的阳光就照在那一段年月之上,将它照得犹如小勇的笑容一样无比灿烂。孩子的可贵,在于他们尚未体会到自己跟他人的不同,而小勇懵懂的快乐,也正来自于此。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输了,接受惩罚,赢了,享受荣誉,没有被区别对待,没有被高级的怜悯包围。

我甚至觉得,小勇是幸福的,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幸。

我想要说的是,我羡慕这些永恒地留在了书里、留在了阳光里的孩子。

我还想说的是,离开的不只是小勇,还有我们。我们没有道别,一样也离开了自己的童年。这大概是我拿起笔一遍遍复习甚至重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最大原因。我想为自己打通一条连接过去的道路,可以时时回望和想念。

天蓝色的彼岸

内容介绍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后悔的。”

这是小哈里被卡车撞倒之前对姐姐说过的话。然而现在,他真的死了。

小哈里并不知道自己要死多长时间。他多希望没有对姐姐说过那句话,多希望能对她说抱歉,和每一个人再见:妈妈、爸爸、最好的朋友皮特……甚至是他喜欢的女同学奥利维娅。

现在,他正处在另一个世界。他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心声告诉给人间的人们,直到遇到150岁的阿瑟,他带着小哈里偷偷溜回了人间。小哈里真的能和姐姐说“对不起”,和每个人说再见吗……

诚意推荐

努力、小心、爱惜无比地活着,是所有优秀文学想告诉你的归根结底的哲学,是实现生命意义的最抒情的诗。

—— 梅子涵

哲学披上童话的外衣,在生与死的岔路上徘徊,以最温柔的方式去探索人生至秘。

—— 马伯庸

这是对悲伤主题敏感而温和的探索,那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非常感人至深。

—— 英国《泰晤士报》

编辑推荐

※ 世界儿童生命教育经典文学范本·畅销15年重版归来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生命寓言”

※ 梅子涵×马伯庸 感动力荐

※ 感人至深·触动灵魂

※ 明快亮丽的故事基调,深沉悠远的生命主题,强烈反差对比给人以冲击,引人思考。

※ 以独特视角探讨孩子在中年级阶段遇到的种种小焦虑和小烦恼,触动心灵,引发共鸣。

※ 启发儿童对生命哲学的懵懂认知,拨开迷雾,学会珍惜、关爱和成长。

勇敢的克兰西

克兰西属于白腰牛群,腰上却没有白条!其他的牛都觉得他很奇怪。

克兰西想尽办法要变得跟大家一样,结果都失败了……

没有“白腰”的白腰牛有什么好处呢?

在夜里,特别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当隔壁的红背牛看守他们丰美的牧场时,全身漆黑大有用处……

克兰西偷偷溜进了红背牛独占的丰美牧场!他在那里放开了肚皮,把丰茂的牧草吃了个够,于是便越长越壮,还成了白腰牛群的大英雄……

克兰西全身上下都是黑的,跟“白腰牛”的称号真不相称!然而,这一点儿都不影响我们对他产生深深的喜爱。读完整个绘本,你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是那么生动而有魅力:虽然克兰西受到过一些排斥,但他却一直积极热情地面对一切——你看,他给自己弄上白条的每个办法都非常富有创意,他学习摔跤技能的种种情景也特别有趣,在代表白腰牛群的比赛中,克兰西表现得勇敢又出色,而当两个牛群发生冲突,他用有力的呼声为大家化解了矛盾,迎来了和平美好的生活……当然,最后牛儿们对克兰西从“另眼相看”变为了“刮目相看”,也正是外表与众“不同”的克兰西让两个牛群享受到了“相同”的权利。

作者简介:

拉切·休谟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的一个农场长大,童年时骑马、踢足球、打网球,照看小牛西娜——小牛刚出生一天,他就开始抚养她。上大学前,休谟休学一年,当过篱笆匠,盖过房子,在葡萄园工作过,还曾到北部的阿纳姆地社区医疗中心服务。之后,他在墨尔本大学学习农业科学。

小猪唏哩呼噜

《小猪唏哩呼噜》是“小布头丛书中”的一册,讲述了围绕小猪的奇遇引发的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思巧妙,图文并茂,语言风趣幽默,在轻松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微笑不止。《小猪唏哩呼噜》一书的文字作者孙幼军先生是我国第一位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的作家;本书插图作者裘兆明女士是我国第一位获国际安徒生插图奖提名奖的画家。

故事概要:八哥小姐摘最大最红的果子扔给小猪,小猪“嘎巴嘎巴”一口吃一个。鸭太太的姐姐给小猪买了两大萝筐香蕉,还夸他保镖当得好。为了能送妈妈一块生日蛋糕,小猪正在帮点心铺的掌柜倒垃圾。猪太太在吊起来的摇蓝里睡觉,可是耗子咬断了绳子,结果“砰”的一声,她从半空中摔到了地上……

  小猪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打秋千。忽悠,忽悠,真好玩儿,就是脖梗儿有些痒,像是有几只虫子在上面爬。他拨拉拨拉脑袋,想把虫子甩掉,谁知虫子反而死死叮住他,很疼。他只好睁开眼睛看,一看,天亮了,可是他不在床上,而是在荒郊野外。绿色的草地正从他身底下飞快地掠过去。“有点儿像打秋千,可是不太像做梦……”小猪嘟囔说,“这事情真怪!”小猪想看看自己是挂在什么地方,偏偏脖子扭不过去。还好,太阳很快就露出半边红脸来,在地面上映出一条细长的影子。他看出,原来自己被一个大家伙叼着,那大家伙正在飞跑。他问那个家伙……

叶子里的春

每一片树叶,都在为春天歌唱。

【内容介绍】

笛声悠扬呼唤立春,琵琶弦弦弹奏雨水,鼓声阵阵大地惊蛰,提琴缓缓春分来临……

本书讲述了一个树叶、音乐、节气和春姑娘的故事:当春姑娘吹响长笛,冰雪开始融化。竖琴和琵琶带来小雨,春雷惊醒了李花、樱花和桃花……

本书以叶子为素材,组合成众多新的形象,通过不同的乐器并结合春天的节气,讲述了大自然的变化。诗歌和画面时而重合时而平行,让作品产生了一种流动的音乐感。

【创作手记】

当春天来了,叶子又绿了,大地被唤醒了。当朱成梁 先生的“叶子绘本”呈现在我面前,望着望着,我的灵感就来了。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叶子不但能送营养给花草树木,还能带给我们美好的感情。叶子让生活美丽,叶子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叶子有香味,叶子有图画,叶子有音乐,叶子有美,叶子有诗。我们满山遍野,家居庭院都有树,树上有无数的叶子,叶子上呈现着诗与画…… 于是,有了这本书。

—— 金 波

十多年前,我为小学美术教材做树叶子的手工设计,觉得以叶子为素材也能做绘本,于是萌发了《叶子里的春》这个选题。树叶多选自身边的树木,也有一些在出国旅游时捡的。 由于事情多,断断续续地一直没有完成。每年文纪子老师都要催稿,问春姑娘睡醒没有?但春姑娘一直没

睡醒。后来,金波老师用文学的春风吹醒了春姑娘,她们在大地上空飞舞,撒下满园春色。

—— 朱成梁

Github | Docker | Project